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天津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青海 宁夏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湖北省科技大会启幕 院士专家红毯亮相
[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至大通江段全面退出警戒水位]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半年开户4500余家] [(经济观察)全国碳市场释出首次扩容信号]
中新社记者专栏
更多>
科研人员揭示腕足动物2.5亿年来多样性衰退之谜

  中新网武汉7月25日电 (孙彦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陈中强带领团队与英国科研人员合作,利用全新的形态特征数据揭示了二叠纪末大灭绝后中—新生代腕足动物的形态演化模式,为理解其多样性衰退提供新认识。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5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生态与演化》。

  腕足动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具有贝壳的动物,曾在底栖生物群落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然而,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中,其因遭受打击而改变演化轨迹,从中生代到现在多样性一直维持在低水平。

  腕足动物为何大灭绝后未能再度崛起?研究团队对中—新生代四个主要腕足动物目进行形态特征编码,编制了包含一千余属的特征矩阵,涵盖了中—新生代95%以上的腕足动物属;通过对全新形态数据的分析,评价了这四个目在过去三亿年间(二叠纪到第四纪)形态空间与形态差异度的变化。

  研究发现,这四个目均在中生代早期恢复到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前的形态差异度水平,并扩展了其形态空间。这表明,中—新生代腕足类的形态演化并没有停滞,也没有受到“现代型演化生物群”(如双壳类、腹足类)的限制。

  综合分析后,陈中强团队认为,是腕足动物的高灭绝率和新形态类型的低新生率,导致整个门类的多样性维持在较低水平,再也无法回到古生代时的统治地位。

  本研究还对比了三次大灭绝事件(二叠纪末大灭绝、三叠纪末大灭绝、白垩纪末大灭绝)对腕足动物形态演化的影响,发现不同类群在不同灭绝事件中的表现有很大差异,揭示了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影响的异质性和复杂性。

  这项研究表明,形态特征的创新并不能保证整个门类在多样性演化上的成功,新形态类型的适应性辐射和已有形态类型的保持对于多样性的维持与上升都十分关键。同时,该研究也凸显了形态演化研究对于认识生物宏演化历史的重要作用。(完)

武汉持续晴热高温 动物花式消暑

  中新网武汉7月24日电 (武一力 乐霞)武汉中心气象台24日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在武汉动物园,动物们开启了花式消暑模式。

统一战线
更多>
湖北要闻
更多>
经济新闻
更多>
中新视频
更多>
科教文体
更多>
荆楚各地
更多>
卫生健康
更多>
社会法制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
灵秀湖北
更多>
外报湖北
更多>
微信精选
更多>
专题回顾
更多>
融媒平台
更多>
中新网APP
中新网公众号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侨网
中新微湖北
友情链接